勿將躁動的孩子視為「問題」

當然,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能購買農場的父親。這裡強調的是方法,不要將兒子不合常規的行為視為「問題」,必須加以「醫治」或「糾正」,而是應該「開導」或「疏解」。不幸地,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,他們的行為大多都被視作「問題」而必須立即加以「糾正」。
以中小學的課室設計為例,男生活動力高、易衝動和強調身體力量,偏偏不少課室和教學的設計都是靜態的,於是,難於「坐定定」的男生就成了課室秩序的破壞者。老師對男生作出呵斥、訓導、懲罰成了常見的現象。男生就是在這種不斷被否定的環境下長大。
《該》書引述一名幼稚園老師疏導小男生活力過盛的妙方,她在每天早操後,再讓孩子在課室外玩耍一會兒,然後才帶領孩子返回課室,小男生發洩過後,就較容易安靜的在課室學習。一名三年級的老師則會請明顯看來躁動不安的男生走一趟「公差」,如派發功課簿給同學。另一名幼稚園老師表示,她每天用擁抱來歡迎孩子上學,這舉措對調皮的學生有安穩的作用。還有一名老師說,他將課室重新設計,容許較多的活動空間,卻在不適合跑跳的地方用桌椅設成障礙,來減低學生跑跳的速度,這種設計容許適度的身體活動,課室無須全然的安靜,男生的活動不再被定義為不當的。當然,老師的教學會有時遭到打斷或干擾。但誰說教育必須在寧靜和有秩序的情況下進行?用成人的標準粗暴地施於兒童的世界,不但達不到真正教育的效果,反而會窒礙兒童的學習興趣。這亦是男生在小學和初中的成績總是不及女生的原因,老師經常的否定造成的挫折感,使學習成了痛苦的同義詞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